“城商行一哥”正式“換將”。3月31日,北京銀行發布公告稱,通過《關于聘任戴煒先生為行長的議案》,同意聘任戴煒擔任北京銀行行長,其任職資格尚需取得監管機構核準。
置身于凈息差不斷收窄以及外部經營壓力不斷加大的行業背景下,北京銀行正面臨著業績增長乏力、凈息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等多重挑戰。戴煒的走馬上任,有何深意?
曾在國有行和股份行歷練多年
1972年出生的戴煒于1995年7月獲得湖南財經學院經濟學學士;2003年7月獲得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據悉,湖南財經學院培養出不少金融界知名人士,如原證監會主席肖鋼、前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理易都佑等。
從履歷看,戴煒不屬于內部歷練成長型干部。他自1995年7月起參加工作,1995年7月至2009年9月分別在中國建設銀行和招商銀行工作。
2009年8月,戴煒加入北京銀行。按照公開資料,他曾歷任長沙分行副行長、黨委書記、行長。2017年8月起,任北京銀行行長助理、公司業務總監;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歷任城市副中心分行黨委書記、行長;2020年3月-2023年2月,任北京分行黨委書記、行長。2023年3月,北京銀行聘任戴煒為副行長。今年初,他出任北京銀行黨委副書記,后代為履行行長職責,直至此番任命。
包括戴煒在內,北京銀行從成立以來共有5任行長,其中首任行長是閆冰竹。他從2002年起擔任董事長,掌舵北京銀行超過10年。2024年年初,據消息,閆冰竹已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核心高管的落馬,也暴露了北京銀行內控不嚴、轉型滯后等問題。
實際上,去年以來北京銀行高管已經出現大變陣。目前高管團隊包括董事長霍學文、行長戴煒、副行長郭軼鋒、副行長兼首席風險官徐毛毛、董秘兼首席財務官曹卓、行長助理梁巖等。需要注意的是,去年11月,監管部門剛核準了徐毛毛、郭軼鋒任北京銀行副行長的任職資格。
記者看到,按照公開履歷,上述兩名高管都是北京銀行“老人”基層經驗豐富。徐毛毛自1996年6月加入北京銀行,至今已在北京銀行工作了近29年;2020年至2023年,徐毛毛曾擔任深圳分行行長。郭軼鋒是“80后”,2003年畢業后在北京銀行工作至今約22年。
與戴煒搭班子的董事長霍學文在2022年初從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位置上空降北京銀行擔任“一把手”,至今剛滿三年。
“城商行一哥”掉隊
嘗到“屬地紅利”的北京銀行,曾經是“城商行之王”,資產規模、營收、利潤都長期穩坐城商行頭把交椅。不過,近年來北京銀行出現掉隊,資產規模雖仍居城商行首位,但多個關鍵指標已經被趕超。比如營業收入被江蘇銀行超過,利潤被江蘇銀行、寧波銀行超過,其“城商行一哥”的頭銜也受到質疑。
截至目前,北京銀行尚未發布2024年年報。按照往年公開財報看,2019年至2023年,北京銀行的總營收分別為631.29億元、642.99億元、662.75億元、662.76億元和667.11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3.77%、1.85%、3.07%、0.01%和0.66%,增速下滑明顯。
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銀行營業收入為517.59億元,同比增長4.06%;歸母凈利潤為206.18億元,同比增長1.90%。不良貸款率1.31%,撥備覆蓋率209.73%。截至2024年9月末,北京銀行資產總額突破4萬億元大關,至4.03萬億元。
如果以去年三季度財報為指標,在營收上,江蘇銀行以約623億元力壓北京銀行(約517億元);寧波銀行的507億元也近在咫尺;上海銀行、南京銀行緊隨其后。
在凈利潤上,江蘇銀行去年前三季度約為282億元,寧波銀行約為207億元,北京銀行約206億元。有分析指出,雖然北京銀行資產規模領跑,但高息差的零售業務落后于其他頭部,導致凈息差較低,削弱了盈利能力。
不良率方面,2020年-2024三季度,北京銀行的不良率分別為1.57%、1.44%、1.43%、1.32%、1.31%,實現多連降。不過作為參照,江蘇銀行最新披露的2024業績快報顯示,其不良貸款率保持在0.89%,撥備覆蓋率為350.10%,均明顯“技高一籌”。
其他指標方面,北京銀行去年三季度利息凈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約為70%,在結構上仍過于依賴傳統利息收入。
戴煒出牌瞄準“專精特新”
在一眾地方城商行的“圍城”與對比之下,北京銀行的經營數據顯現了“大而不強”的特征。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作為我國資產規模最大的城商行,坐擁地域優勢的北京銀行如何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是擺在霍學文、戴煒等高管團隊面前的重大挑戰。
“區位限制了北京銀行。”有業內專家分析指,北京是多家國有大行和股份行的總部所在地,行業競爭激烈。同時,北京的新經濟屬性很明顯,互聯網、科創類企業金融需求通過股權融資滿足,分流了信貸需求。
如何破題?記者注意到,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科創金融,或成為戴煒手中打出的一張“大牌”。在多家大型金融機構有過歷練,戴煒對于銀行戰略發展有一些見解。他曾表示,將打造“專精特新第一行”作為重要戰略,把科創金融作為長期堅持、持續推進的戰略任務,把支持專精特新企業作為系統性工程“一盤棋”謀劃、“一體化”統籌、“一站式”推進。
在戴煒看來,中小銀行需走出差異化、特色化、專業化發展之路。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必由之路。銀行數字化轉型融合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將業務產品模塊化,將內控過程數據化,重塑業務流程和管理體系,有效降本增效,提升服務水平。
而在今年3月底的“耐心資本服務新質生產力論壇”上,北京銀行董事長霍學文透露一組數據:截至目前,北京銀行服務2萬家專精特新企業,專精特新貸款余額超千億元,服務北京地區80%的創業板、71%的科創板、74%的北交所上市企業及73%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年初,霍學文在接受媒體采訪表示,銀行面向未來更應為資源整合者、產業推動者。
不過,據記者觀察,1965年9月出生的霍學文已經逼近60歲的“紅線”,對于其科技金融戰略的持續落地也帶來一定挑戰。眼下,從“屬地紅利”到“區位之限”,北京銀行還有待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