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記者王磊彬文馬騰飛攝影】3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新聞發布會暨旗艦報告發布會舉行,現場發布了《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5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預計,2025年亞洲加權實際GDP增長率為4.5%,略高于2024年的4.4%。分區域看,2025年東亞地區預計實現4.3%的增長,南亞地區為5.9%,中亞地區為5.0%,西亞地區將由上年的2.1%顯著提升至2.9%。
當前,全球經濟保持中低速增長,面臨著貿易戰、地緣政治局勢復雜多變、持續通脹以及主要經濟體增長放緩等重大風險挑戰。盡管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增大,但亞洲仍將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引擎。
《報告》預計,2025年亞洲加權實際GDP增長率為4.5%,略高于2024年的4.4%。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經濟體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預計將由2024年的48.1%上升至2025年的48.6%。分區域看,2025年東亞地區預計實現4.3%的增長,南亞地區為5.9%,中亞地區為5.0%,西亞地區將由上年的2.1%顯著提升至2.9%。
近年來,由于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導致失業率有所增長。《報告》認為,亞洲的就業和收入總體呈現向好態勢。盡管2025年亞洲就業增長率預計將由上年的 1.94%大幅下降至1.22%,低于1.28%的全球增速,但是2025年該地區總體失業率預計為4.39%,低于全球4.96%的水平。地區收入狀況總體穩定。隨著經濟增速回升和通貨膨脹水平持續回落,預計2025年亞洲實際收入水平有望提升。
《報告》預計,亞洲的通貨膨脹水平繼續回落,多數經濟體將回歸至目標區間。
數字貿易和服務貿易是亞洲經貿的突出亮點
2024年,亞太地區零售電子商務增速達到8.4%;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2.63 萬億元(約3690億美元),同比增長10.8%:東南亞電商行業商品交易總額(GMV)達2630億美元,同比增長15%。
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低位徘徊、貿易摩擦或逐步升級、發達經濟體宏觀政策調整的外溢效應、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等因素或將對亞洲地區的貿易和投資產生重要影響。
同樣參與《報告》撰寫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林桂軍稱,數字貿易和服務貿易是亞洲經貿的突出亮點。亞洲主要經濟體已成為全球數字貿易的重要參與者,數字貿易規則制定在亞洲地區穩步推進。
同時,服務貿易增長較快,其中,數字交付服務成為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旅行服務恢復明顯,運輸服務大幅增長。
然而,UNCTAD(聯合國貿易和發展)報告估算,作為發展中地區中外商直接投資的最大接收方,亞洲在 2024年吸引的投資為5880億美元,同比下降7.4%。不過,印度的綠地項目數量及金額同比增長13%,東盟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同比增長了2%。日本和中國為亞洲地區最大的兩個對外直接投資國。2024年1—11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1479.6億美元,同比增長 9.2%。
受宏觀經濟形勢、美新政府對外政策、美歐等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節奏、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影響,2025年亞洲經濟體股票市場指數波動或更加頻繁,但預計多數仍將保持上升態勢。
《報告》預計亞洲主要經濟體的匯率總體保持穩定,而多數經濟體貨幣可能面臨貶值壓力。通脹下降以及許多經濟體持續寬松的貨幣政策可能為經濟活動帶來溫和提振,亞洲主要經濟體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或將出現回落。此外,銀行業風險總體可控。
同時,《報告》預計亞洲多數經濟體財政擴張力度有所加大,貨幣政策保持寬松。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數據,2025年亞洲有20個經濟體的財政赤字率較上年上升。多數經濟體通脹回落為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提供了條件,全球主要經濟體降息將提供有利的外部基礎。
亞洲仍是全球價值鏈的核心
《報告》提出,亞洲仍是全球價值鏈的核心,中國仍然是全球制造業全球價值鏈的中心。
2023年,亞洲在全球中間品貿易的占比為41.17%,遠超過歐盟的 25.5%和北美的 15.12%。自2017年以后全球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開始超過北美。2023年全球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為 16%,而對北美為15%。2018年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后,不僅沒有提升美國在制造業全球價值鏈中的相對地位,美國與中國在制造業全球價值鏈中重要性的差距反而不斷拉大。
林桂軍表示,從全球貿易量最大的前22種中間品貿易量看,其中半數產品對亞洲的依存度最高。特別是亞洲生產的電子元件超過全球該品類中間品貿易的七成,體現出亞洲在高技術含量中間品生產上已占據絕對競爭優勢。RCEP生效對亞洲主要經濟體之間中間品關稅下降起到了進一步的促進作用。
盡管中國從2021年開始出現全球價值鏈上部分中間品貿易轉移的現象,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主導地位基本穩定,并且部分技術密集型產品對中國依存度在提升。2023年,在貿易量最大的22種中間品中,中國仍然有20種產品保持領先地位,在全球供應鏈上保持著顯著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