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柏林8月19日電當地時間18日,德國《商報》發表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經濟部長丹妮拉·施密特的評論文章《我們需要“德國制造”+“中國速度”》。
施密特指出,誰若是在上海、常州或廣州的萊法州企業走一走,就能切身感受到“中國速度”(China-Speed)的含義:在德國還在不同部門之間協調時,中國那邊的生產線早已開動。
施密特表示,今天的中國早已不僅是“世界工廠”,而是創新所在地。驅動中國發展的,不僅是龐大體量,而是一種“上升的承諾”。人們工作上很有紀律,因為他們想要靠奮斗創造更好的生活。這種動力帶來強大推動力。
施密特舉例稱,在中國,很多在德國看來幾乎不可能的事情正在發生:通過一個應用程序就能完成企業注冊;審批只需幾天;面向公民、企業、政府的“一站式”服務中心;能源轉型的過渡期極其短暫。德國同樣需要快速而有約束力的時限,需要更快的決策,應該敢于設定大目標。
施密特表示,自由與繁榮密不可分。但自由不是庇護所,它需要能量、態度和經濟基礎。所以,當德國談論去風險化、戰略自主時,也必須包括自身的轉型能力。“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變革態度。”
“當前我們往往花太多時間分析,而行動緩慢。我們更多地強調‘不行’,而不是尋找解決方案。”施密特指出,速度與嚴謹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德國需要一個新的契約:“德國制造”要加上“中國速度”。
施密特講述,在上海,她遇到了一位年輕的德國工程師。他在一家中國研發中心工作,因為被那里的“速度和執行中的自由”所吸引。“我希望他也能在我們這里找到這樣的機會,最好是在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