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8月18日下午,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及隨行的多位歐洲領導人在白宮進行一系列關鍵會談。根據既定日程,特朗普與澤連斯基先舉行雙邊會談,后與歐洲領導人進行集體會晤。澤連斯基也會在華盛頓與歐洲領導人深入溝通。
此次澤連斯基白宮行距2月的美烏峰會僅過去半年,情勢卻已大相徑庭,突出體現為三重關鍵變量:其一,此次會談緊接著美俄阿拉斯加峰會三天后舉行,前序峰會的成果無疑為本次對話奠定了主要基調;其二,半年來烏克蘭戰場態勢出現新變化,增添了會談的現實緊迫性;其三,也是最具標志性的一點,澤連斯基此行不再是“孤軍奮戰”,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茨、意大利總理梅洛尼、英國首相斯塔默、芬蘭總統斯圖布、北約秘書長呂特、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等一眾歐洲政客組團訪美。
歐洲領導人緣何主動嵌入美烏雙邊議程?表面看,是為澤連斯基“撐腰”,避免其重蹈2月份單槍匹馬遭美方羞辱的覆轍,并彰顯歐洲解決家門口問題的決心。然其深層,遠非姿態展示這般簡單,而是有三重戰略深意蘊含其中。
其一,為應對“搬不走的鄰居”謀求安全架構。對歐盟而言,烏克蘭的安全保障本質上是其自身安全的延伸與前提。美俄峰會剛落幕,歐盟旋即發表的聯合聲明直指要害,強調烏克蘭必須擁有鋼鐵一般的安全保障,才能有效捍衛其主權和領土完整。由英國牽頭組建且沒有美國參與的“自愿聯盟”已準備好發揮作用。澤連斯基主張,停火是結束沖突的關鍵要素,他指責俄方屢次拒絕停火呼吁,缺乏停火意愿,使局勢更加復雜。馮德萊恩17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記者會上說,歐洲將堅定支持烏克蘭,直到實現公正和持久的和平,歐洲將在外交和經濟領域繼續對俄施壓。
這些表述清晰地折射出歐盟內部已然形成的共識:在跨大西洋聯盟日益松動的預期下,俄羅斯是其迫在眉睫的重大安全威脅;美國將扮演“離岸平衡手”隨時抽身;但對歐盟而言,唯有構筑堅實有效的歐洲自主安全架構,方能有效應對其地緣政治挑戰,實現與鄰國的長期和平共存。本次華盛頓多邊會談,無疑是尋求未來歐洲安全框架的關鍵步驟。
其二,以聯盟合力抵御美國“松手”。特朗普再度執政后,其對歐盟承諾的大幅縮水及其反復無常的外交作風,已使跨大西洋關系嚴重受創。但令歐盟更為憂心的是,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浪潮高漲,使得維系西方團結的諸多制度性安排面臨解體之虞。從主張獨立的法國到親美的波羅的海國家,整體上對美國的安全承諾已喪失信心。盡管歐盟領導人頻頻呼吁“戰略自主”,現實卻有些暗淡。在軍事領域,歐盟三分之二軍備依賴美國,且2022年后采購量激增;經濟領域,本月初簽訂的15%美歐關稅協議,徹底暴露了歐盟在經貿談判中被美國主導的窘境;政治領域,成員國利益分歧與極右翼勢力撕裂,更使歐盟難以在對美關系上形成統一陣線。然而,美歐關系弱化的趨勢已難逆轉,這倒逼歐盟領導人必須展現內部團結的姿態,既向美國傳遞歐洲應對本土事務的決心,也試圖以此維系美國對跨大西洋伙伴的信心,尋求關系的相向而行。
其三,于變局中錨定“歐洲坐標”。俄烏沖突雖非國際格局劇變的導火索,卻無疑充當了重要加速器。歐盟在此過程中的政策失調與深層焦慮,正是其在國際格局變遷中無力感與挫敗感的體現。矛盾之處在于:一方面,特朗普在美俄峰會后通報烏歐,給人以歐盟納入與美國同一陣營的既視感;但另一方面,特朗普在解決俄烏問題上特立獨行,常無視歐盟角色,甚至在貿易政策上持續侵蝕歐洲信任。若歐盟想要在新的國際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直面現實、加速適應,否則將面臨地位下滑甚至內部裂解的風險。正因如此,歐盟需要將自身命運與烏克蘭問題深度捆綁,以抵御新國際體系對其地緣政治地位帶來的沖擊。
俄烏沖突的解決原則與路徑選擇,將深刻塑造歐盟未來的安全環境、美歐關系前景及其在國際變局中的定位,進而左右其前途命運。歐盟在其中的投入,既是謀求安全生存空間的自救之舉,亦是探索應對國際關系新變局的策略。歐盟雖懷揣著成為舉足輕重的地緣政治角色的雄心,但嚴峻的內外困境已為其設下重重障礙,尤其破解內部治理結構性矛盾之艱,與應對外部威脅之難不相上下。
歐洲領導人此次集體陪同澤連斯基的華盛頓之行,絕非“表演外交”。其弦外之音,是歐洲人對自身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思。他們深知,在特朗普主導的交易式規則下,若無自救之策,“歐洲的位置”終將難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