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失望都源于過高的期望。”這是他在阿拉斯加會晤兩周前說過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那時,美俄雙方恐怕還沒有見面的打算。美方還在信誓旦旦地鼓吹著最后期限,如果俄羅斯不能在8月8號前與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就會遭遇美方進一步制裁。這是多么異想天開的事情,如同那個要在24小時內解決俄烏沖突的承諾。果然,所謂的最后期限并沒有等來制裁,而是美俄元首要在阿拉斯加舉行會晤的消息。
8月15號,會晤如約而至。地點就在華盛頓與莫斯科之間的中間位置。從莫斯科到俄羅斯東北部的馬加丹,他坐了8個小時飛機,再從馬加丹到阿拉斯加,他又飛了4個小時。東道主在停機坪上為他鋪開了紅毯,當他與對方并肩行走在紅毯上,機場上空卻響起了戰斗機的轟鳴。他和對方抬頭望向灰蒙蒙的天空,一架B-2戰略轟炸機帶著4架F-35戰斗機呼嘯而過,這些戰機都是美國在冷戰期間為對抗蘇聯而研發的。有人說,這是一種武力展示;也有人說,這是美方給予的高規格歡迎。無論是威脅還是禮節,他都沒有露出訝異的神色。如同對待這一次會晤,能談就談,談不攏也無所謂。俄方從不對美俄會談預設任何結果,他們只是堅定自身立場。
10年來首次踏上美國領土,這片1867年曾被沙俄以低廉的價格賣給美國的廣闊土地,后來被發現藏有價值數千億美元的石油與黃金,更成為冷戰期間美國直指莫斯科的導彈基地。但在冷戰之前,這里也曾是美蘇并肩戰斗的見證。二戰期間,正是在阿拉斯加建立的空中走廊,為蘇聯提供了軍用飛機和其他裝備,美蘇兩國飛行員不計生死,奮勇向前,他們對抗的敵人正是當時的日本。在8·15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他又重提了那段歷史,并且前往當地的蘇聯飛行員墓為烈士獻花。他希望借此提醒美方,兩國不僅是鄰居,而且也曾有過共同殺敵的歷史。
然而,20多年來與歷任美國總統打交道的經驗告訴他,希望過后往往就是更大的失望。從克林頓到小布什,一直到現在的這一位,他和5位美國總統來來回回舉行過20多次峰會,也曾峰回路轉,也曾曙光乍現,但到頭來又是新一輪的死循環。結構性的矛盾讓兩個大國的關系不可能因為一場領導人會晤而迅速改善。他們在世界上許多地區的目標和訴求存在明顯分歧,他們對于未來世界秩序的看法也大相徑庭。他們的國民經濟并不互為補充,反而在多個領域存在相互競爭。這就是他不敢對雙邊關系寄予過高期望的根本原因。
阿拉斯加的會晤在全球矚目下落下帷幕,當對方模棱兩可地說出那句“或許我們很快會再次見面”,他則是毫不含糊地用英語回應:“下一次,在莫斯科!”
就像歌里唱的:不管過去讓我失望多徹底,這一次別叫我空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