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俄羅斯“北方之都”圣彼得堡的游客總會驚嘆于這座城市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這座城市由彼得大帝下令建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曾為皇家官邸、現已成為博物館的冬宮,大詩人普希金求學的皇村中學,還有彼得保羅要塞等著名古典建筑都坐落在這里。
不過,要說圣彼得堡的城市地標,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卻是拉赫塔中心。
拉赫塔中心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辦公樓,因坐落于拉赫塔村(芬蘭灣沿岸)而得名。之所以被視為地標,不僅因為它刷新了這座城市天際線的高度,而且還因為它作為一座現代化建筑,傲然挺立于一座因古建聞名的城市中。新區與老城、摩天大樓與古典建筑就這樣跨越時空的阻隔,以“最萌身高差”遙遙相望。
說起天際線,還有一段故事。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圣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筑群”,維持18世紀至19世紀街區的原始樣貌,圣彼得堡核心城區的建筑一般不得超過24米,部分街道不得超過11.5米。為此,拉赫塔中心特意選址距離市中心20多公里處、無統一限高的新區。
拉赫塔中心大廈不含塔尖的高度為353.4米,含塔尖高度達到462米,是歐洲最高建筑。在該建筑出現之前,歐洲最高的建筑是坐落于莫斯科中央商務區(CBD)的聯邦大廈,高度為370米。
拉赫塔中心還是多項世界紀錄“保持者”。它不僅榮獲了國際著名建筑獎項——安波利斯摩天大樓獎,而且還斬獲了有著“高層建筑界奧斯卡”之稱的“世界高層建筑與都市人居學會最佳高層建筑獎”。其建造歷程也堪稱一絕,曾創造最大連續混凝土澆筑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在149個小時內澆筑了2萬立方米混凝土。
這座建筑的厲害之處不僅限于高度,其多項技術解決方案為后來的建筑設計師提供了靈感。比如,該建筑的每一層都會較下一層旋轉一定角度,形成獨特的“平滑扭曲造型”;建筑群的入口拱門“無柱跨度”達到驚人的88米,拱門內部采用玻璃作為承重構件,這一解決方案至今仍是世界建筑史上獨一份,堪稱建筑界的“極限挑戰”。
其實,拉赫塔中心在設計及建造過程中,遭遇過許多難題。
圣彼得堡位于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這里一年四季的溫度波動很大,2024年1月4日,圣彼得堡市中心氣溫一度降至零下25.3攝氏度,打破了1950年創下的零下25.1攝氏度低溫紀錄。劇烈的氣溫變化要求拉赫塔中心得從設計、施工、用料全方位入手,才能夠應對遠超其他地區建筑的熱脹冷縮效應。
不僅如此,圣彼得堡還經常刮大風,這對于全球摩天大樓來說是個超級麻煩的事情。為降低大風給建筑施加的側向壓力,拉赫塔中心將核心建筑和主體荷載重新分配,并將樓體頂部的偏差設置為不超過30厘米的極低值,比曾經的歐洲第一高樓莫斯科聯邦大廈70厘米的偏差值低了一半還多。
從造型上看,拉赫塔中心大樓的輪廓如同火炬,這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象征,也是火焰的具象化體現。其外立面由1.6萬余塊“冷彎玻璃單元”構成,與平靜深邃的芬蘭灣相得益彰。尤其是在冬季,在綠色燈光的映照下,這座巨大建筑好似一棵高聳的松柏,為白雪皚皚的圣彼得堡增添一抹生機。
拉赫塔中心的定位雖然是辦公大樓,但實際功能早已超出了辦公。這里有多功能可變換禮堂,獨特的螺旋升降技術可在10分鐘至20分鐘內改變禮堂和舞臺的空間;有7000平方米的科教中心和最多可容納140人的球形天文館;有位于320米的全景餐廳,堪稱歐洲最高的就餐場所;還有360米高的觀景臺,配備了帶有互動地圖的望遠鏡,方便游客盡覽城市風光。
如今,拉赫塔中心已經成為圣彼得堡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與涅瓦大街、冬宮廣場、彼得保羅要塞等一起,共同成為圣彼得堡的現代城市象征。其對公共空間的利用有力推動了當地旅游潛力釋放和城市環境品質提升。城市規劃設計圈子里不少專家對其給予極高評價,稱“以城市為載體的‘彼得堡文本’一直是俄羅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話題,而以拉赫塔中心為代表的現代化建筑,可以被視作圣彼得堡現代性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