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圣保羅8月14日電(記者楊家和)在中巴經貿合作持續走深走實的背景下,“中資企業大講堂——巴西海關與交通領域機遇”專題講座當地時間13日在圣保羅舉辦,為在巴中資企業帶來一份實用且前瞻的政策解讀。
該講座由巴西中資企業協會(以下簡稱:巴西中企協)、中國貿促會駐巴西代表處和巴西Mazzucco&Mello律師事務所聯合主辦,聚焦海關政策、鐵路與公路特許經營監管模式的最新動向。
中國駐圣保羅總領館經濟商務參贊白春暉,巴西中企協會長、中國銀行(巴西)有限公司行長張廣華,Mazzucco & Mello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海關與稅務專家若昂·保羅·雷森德(Joo Paulo Rezende),巴西國家陸路交通局(ANTT)局長費利佩·奎羅斯(Felipe Queiroz)及其辦公室主任埃莉莎·格德斯(Elisa Guedes)等分享心得體會,近百名在巴西中資代表參加。
白春暉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已連續16年穩居巴西最大貿易伙伴地位,巴西的肉類、咖啡、蜂蜜、葡萄酒等特色農產品在中國市場日益受到歡迎。圣保羅至坎皮納斯城際鐵路等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成為中巴經貿合作蓬勃發展的縮影。
他強調,中巴關系已進入新階段,中國企業在巴西深耕細作的同時,也需重視合規建設和風險管理。此次講座聚焦進出口管理、海關驗放、特許經營監管模式等中企關注的核心議題,將為企業在巴拓展市場提供有力支持。
張廣華在發言中坦言,中資企業在巴西經營雖取得長足進展,但在海關通關環節依然面臨流程復雜、隱性成本高(如滯期費、倉儲費)等挑戰,對企業運營造成不小壓力。不過,近年來巴西政府持續推進“數字海關”改革,為符合條件的企業帶來切實稅負減免,尤其惠及資本貨物和技術設備進口領域。
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巴西近年來加大建設力度,尤其是在鐵路和公路特許經營方面,向私營企業開放的項目日益增多,為中資企業帶來重要發展機遇。此類項目不僅要求企業承擔建設任務,還需負責運營與維護,對綜合實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時,項目往往涉及多部門審批、法律合規和環境評估等環節,企業必須提前做好全方位準備。
他呼吁中資企業積極總結和借鑒已有企業的成功實踐,例如通過專業團隊進行合規操作、提前申請相關資質和合理規劃進口流程,從而有效降低通關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也為后續進入市場的企業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
巴西中企協秘書長、中國貿促會駐巴西代表處首席代表李東成主持該講座期間表示,此次講座聚焦中企在巴經營痛點,以期幫助中企吃透海關政策紅利、降低合規風險、抓住市場機遇,期待能為中企扎根巴西市場提供專業支持。
Mazzucco & Mello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雷森德結合實踐案例,深入解析了巴西現行海關政策及外企通關環節的主要風險點,并重點介紹了“Ex-Tarifário”關稅減免制度、資本貨物及技術進口的聯邦與州稅收優惠政策。
他建議,中企應主動利用稅收減免和成本優化工具,同時強化內部合規流程,以規避潛在貿易風險。
巴西國家陸路交通局(ANTT)局長費利佩·奎羅斯介紹,2025—2026年巴西計劃推進的新一批公路特許經營項目預計吸引超過320億美元投資,合同期限最長可達30年并可延長至60年。新監管模式引入了風險共擔機制、績效考核指標以及爭端解決機制(包括爭端委員會與仲裁),以提升投資的法律確定性和可預期性。
ANTT辦公室主任埃莉莎·格德斯補充道,在鐵路領域,未來數年將有多項“綠地”(greenfield)和“棕地”(brownfield)項目進入招標階段,合同期限35至50年不等。鐵路特許經營將結合固定期限投資和需求觸發式擴容機制,同時在環境許可和征地環節引入風險分配條款,確保重大項目按期落地。
根據ANTT提供的數據顯示,鐵路和公路特許經營的投資周期集中在合同的第3至第10年,之后進入維護與運營階段。這一模式有助于在項目初期快速釋放建設需求,并在長期內維持運營質量。
與會的中資企業代表普遍認為,此次講座信息量大、針對性強,不僅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巴西海關與交通政策,也為未來投資布局提供了清晰的決策參考。
講座間隙,記者與業內人士交流時獲悉,與會企業認為巴西當前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與貿易便利化政策調整疊加,為中企帶來“雙機遇”:一是稅收優惠與數字化通關有望降低進出口成本,二是特許經營項目開放為中企參與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拓展了新空間。
但是,業內人士同時提醒,參與此類項目的中企需具備工程建設、資金籌措、法律合規和環境管理等綜合能力,并在長周期合同框架下強化風險評估與現金流管理,方能在激烈競爭中占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