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8月14日電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研究總監李鋼表示,美國通脹數據正在掩蓋三股力量的暗流:關稅政策的延遲沖擊、供應鏈重構的成本外溢、以及美元貶值帶來的進口價格反彈。短期而言,食品和能源項的走弱壓低了CPI增速,但在剔除住房后的“超級核心通脹”中,環比增速上升,說明核心服務和部分關稅敏感品類的漲價趨勢已開始固化。
美國通脹數據的延遲效應可能加劇通脹失真風險。美國關稅的即時效應正在被“搶進口”行為延遲。自4月美國總統特朗普調整關稅策略以來,美國進口商加速在關稅生效前囤貨,部分關稅敏感品(家具、服裝、家電)的庫存水平在第二季度創下近五年新高。這種庫存托底掩蓋了終端價格壓力,但隨著秋季庫存消化,價格沖擊將集中在第四季度釋放。
目前通脹數據存在明顯的“掩蓋效應”。高權重的能源、二手車和住房分項持續走弱,壓低了整體CPI,而關稅相關品類的漲價信號僅在局部顯現。更值得注意的是,ISM制造業價格指數與零售商提價意愿調查均顯示,漲價的廣度正在擴大——這與整體CPI的溫和走勢形成反差。這意味著,市場在交易“官方低通脹”的同時,可能忽視了真實的價格壓力。
美聯儲正面臨兩難:在就業市場走弱、非農數據大幅下修的背景下,9月可能降息。但如果第四季度關稅沖擊兌現、核心服務通脹保持韌性,過早降息將重演1970年代“政策失誤-通脹失控”的循環。一旦第四季度數據逆轉,降息路徑被迫收緊,債市與股市的調整可能同步放大。歷史經驗顯示,在政策預期急轉的階段,VIX波動率指數的中樞通常上移30%-50%。關稅商品10月集中到港、薪資增速的潛在反彈、以及美元貶值的滯后效應,將共同構成通脹上行壓力。如果白宮與美聯儲在“降息節奏”與“通脹容忍度”上的分歧公開化,市場波動將顯著加劇。當前,市場需要在數據噪音中捕捉真實信號:密切跟蹤關稅敏感品類價格、進口成本指數(如CCFI)、以及企業提價意愿的變化。對沖策略上,需考慮利率與股市波動的同步性風險——這在過去十年中并不常見,但在滯脹預期升溫的環境中將成為常態。
綜上所述,美國當前的通脹表面平穩,但潛在的結構性壓力正逐步積聚并改變趨勢走向。對于市場而言,第四季度的美國市場交易,可能不是簡單的價格波動,而是一場敘事的切換——從“降息寬松”轉向“通脹防御”的范式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