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背景下,美國環境保護署卻在7月29日公布了一項提案,擬撤銷關于“溫室氣體排放危害公眾健康和福祉”的科學認定,這一提案引發了廣泛爭議。目前該提案已進入為期45天的公眾意見征詢期,央視記者日前在紐約市隨機走訪,采訪了幾位當地居民,多數受訪者明確反對這一提案,認為它既缺乏科學依據,也不符合公共利益。
當地居民唐尼爾:這不是一個好主意,有些人試圖改變事實,以更好地符合他們自己的利益。這不是個好主意,不是一件好事。
當地居民斯蒂芬:我覺得這會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任何能讓我們更環保,更關注地球的事情都是有益的,因為現在一切都很混亂。
當地居民蘇珊:我不明白他們為什么這么做,這對經濟有害,這對人民有害,對這個國家的未來有害,對世界的未來也有害,我不清楚是什么驅使他們這么做。
不少人指出,撤銷科學認定的做法背離氣候共識,將對經濟、公眾健康以及美國和世界的未來造成損害。有人強調,氣候變化的現實影響已經顯現,極端天氣、洪水、火災頻發,這不僅威脅當代,更會嚴重影響下一代的生存環境。
當地居民加布里埃爾:我認為氣候變化會影響到我們的下一代。我們談論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環境問題,這些都將在40年后或60年后,對我們的后代造成嚴重影響。
還有居民質疑,這項提案背后是少數利益集團驅動,為少數富人服務,而非為公眾利益著想。同時,一些受訪者還表示,這種做法會讓美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信譽受損,進一步損害美國的國家形象。
當地居民唐尼爾:是的,因為我們已經在外界看來像一群傻子一樣了。
一些受訪者呼吁,美國應當繼續減少化石燃料依賴,發展替代能源,這是全球趨勢,也是過去幾十年來國家的發展方向。他們希望,即便聯邦政府政策倒退,工業界和社會各界也應堅持推動綠色轉型。
當地居民蘇珊:我認為這一提案會在法庭上遭遇挑戰 ,最終不會成為現實。我甚至認為考慮這個問題是非常可怕的,目光短淺。絕大多數人,包括工業界,都不同意這一提案,它不可能實現。我希望工業界會繼續努力,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取得進展,這是世界的發展方向。
逃避氣候責任美國能源轉型屢掛“倒擋”
有統計顯示,美國是全球歷史第一排放大國、全球累計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但美國在承擔相應責任的問題上卻是萬般推諉、頻繁甩鍋。僅在今年,從退出《巴黎協定》,到擬取消大量應對氣候變化的聯邦資金投入,再到“重錘”清潔能源產業,美國能源轉型之路屢掛“倒擋”,凸顯出美國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不負責任。
今年1月,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首日即簽署多項行政令,宣布美國再次退出《巴黎協定》,還要求暫停海上風電和陸上風電項目所有相關審批工作。
2月,美國政府宣布“在法律允許的最大范圍內”取消所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活動。
3月,美國環境保護署宣布著手撤銷美國數十項重要的環境法規。
4月,美國總統行政令指示,聯邦政府部門和機構終止針對煤炭行業的歧視性政策。
5月,美國環境保護署表示正在起草一份旨在取消對美國境內燃煤和燃氣發電廠溫室氣體排放限制的方案。
7月初,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該法案取消了數十項綠色能源激勵措施,清潔能源稅收優惠被大幅度削減,同時傳統能源獲得明顯政策傾斜。
7月底,美國環境保護署公布提案,擬撤銷2009年發表的“溫室氣體排放危害公眾健康和福祉”科學認定。
今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0次締約方大會(COP30)將在巴西貝倫舉行。而就在7月,美國國務院裁撤全球變化辦公室,解雇了最后一批美國氣候談判代表。全球變化辦公室的取消,意味著美國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失去代表席位,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0次締約方大會將不會出現美國官方代表的身影。
專家:美氣候政策服務國內政治經濟利益
此次美國政府撤銷溫室氣體排放危害認定的這一提案獲得通過的可能性有多大?一旦獲得通過,提案又將將會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帶來什么影響?
分析指出,當前美國政府的能源政策呈現幾個傾向:一是重點扶持傳統油氣資源、擴大傳統能源出口,極力維持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的地位;二是廢除上屆政府“綠色新政”,取消對化石能源的一些限制,暫停或削減對清潔能源行業的聯邦支持;三是放松環境監管、降低環保標準,以降低生產成本。
美國環境保護署這一提案發布的時間點,也引發了外界關注。特朗普政府稱已獲得日本、韓國、歐盟等國的能源承諾。據協議,歐盟需在三年內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韓國承諾購買1000億美元的能源,日本承諾大量投資美國能源基礎設施。專家認為,美國松綁溫室氣體排放的一系列舉措都是出于國內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考量。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薩賓氣候變化法律中心主任邁克爾·杰拉德:特朗普政府并不認為氣候變化是一個特別嚴重的問題,因此他們不愿意出臺可能給美國帶來經濟成本的監管措施,撤銷“危害判定”是其廢除溫室氣體減排法規的一項舉措。我認為這一決定并非基于科學依據,盡管他們確實找來少數科學家支持其立場,但整體而言 ,這更像是出于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考量。
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提案所提出的科學依據十分薄弱,必將面臨激烈爭議和不確定的前景。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薩賓氣候變化法律中心主任邁克爾·杰拉德:這項決定肯定會在法庭上引發激烈爭論,一旦政府正式撤銷“危害判定”,相關訴訟勢必隨之而來。就我個人而言,我對這一撤銷能否成功持高度懷疑態度,我認為他們所提出的科學證據非常薄弱,遠不如支持氣候變化是重大問題的大量科學研究有力。
在國際層面,特朗普政府的氣候政策也正持續沖擊全球氣候合作。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和累計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消極態度將帶來負面的示范效應,從而削弱全球氣候合作的力度。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薩賓氣候變化法律中心主任邁克爾·杰拉德:就目前而言,美國并未試圖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發揮領導作用,至于此次撤銷“危害判定”的嘗試只是政府早已宣布的整體政策方向中的一部分。但它可能會為其他國家中,反對氣候行動的政府提供借口,讓他們削弱本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其他國家的政治人物很容易辯解說,“美國都不行動,我們為什么要做”。
央視記者許弢: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聯合國在其“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出,所有國家必須共同努力,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推動低碳經濟轉型。然而,從再次退出《巴黎協定》到最近擬撤銷對溫室氣體的“危險認定”,特朗普政府在氣候問題上的態度似乎一直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背道而馳。氣候變化不僅是環境問題,更是全球發展的重大議題。美國在這一領域的做法,無疑會成為全球氣候努力的絆腳石。(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