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印度總理莫迪在一場國際食品峰會上公開表示,他有一個夢想,“希望全世界每個家庭的餐桌上都有印度品牌的食品”。此言一出,迅速傳遍網絡,并引發網友們的熱議。
印度急于發展制造業并不是什么秘密,想做大做強外貿也是盡人皆知的事情,不過想憑食品工業破局并推動出口,這著實讓不少人吃驚。畢竟,印度“美食”留給人們的印象比較獨特,懂的都懂。
最近幾年,印度政府在推動本土食品走向國際這個議題上沒少下功夫。統計顯示,2024年印度食品出口額突破519億美元,冷凍蝦“跳”上了歐美人的餐桌,巴斯馬蒂大米闖入了中東市場。此前,政府還豪擲1.1萬億盧比(1美元約合87.26盧比)補貼食品加工廠,并建設了大約200個“食品公園”,目標直指2030年成為全球前五大食品出口國之一。此外,莫迪本人也曾在多個場合為印度食品“打Call”,稱“食品是印度的‘國家驕傲’”。他特別舉了姜黃的例子,稱贊歐美近些年流行的“姜黃拿鐵”和“黃金奶”彰顯出明顯的商業潛力。
為何印度會如此重視食品出海?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源于印度想要盡快成為經濟強國、出口大國的美好愿景。其目標并不完全在于食品本身,而是事關國民經濟與本土文化的雙重戰略。
在印度政府看來,推動食品出口是個一石三鳥的舉措:首先,可以提振農業以及農產品深加工業,進而帶動整個制造業的發展;其次,能夠打開國際市場、擴大貿易份額,在當前全球貿易格局中多分一杯羹;最后,以飲食文化為載體提升國家軟實力,進而提升印度的全球影響力。
然而最近,印度的這一計劃卻遭到了不小的威脅。
先來看外部。
7月18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對俄羅斯實施新一輪制裁。國際關系專家指出,本次制裁的“特別之處”在于,不僅針對俄羅斯實體,還對“幫助俄羅斯規避制裁的第三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實施次級制裁”。
所謂次級制裁是指,美國依據國內法律,對與其初級制裁對象有經貿往來的國家或實體進行的制裁,可以簡單理解為“連坐”。
對于美國的制裁威脅,俄羅斯似乎沒太當回事。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公開講話中回應:“這些制裁對我們來說已經習以為常。俄羅斯經濟已經適應了這種環境,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來應對任何挑戰。”
但印度就沒這么淡定了。印度能源高度依賴進口,俄羅斯是頭號供貨商。統計顯示,2024年上半年,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量同比增長近3倍,達到每日200萬桶,占印度原油進口總量的近40%。而且,自從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印度低價抄底俄羅斯原油,在本國精煉后轉賣給歐美市場,賺了不少外匯。這也是美國一直指責印度幫俄羅斯“規避制裁”的原因所在。如果次級制裁真落地,印度不僅賺不到錢,而且還會陷入能源危機。
難辦的事還不止這個,印度自身和美國的關稅談判過程也十分曲折。有印度媒體透露,印度與美國“可能簽署一項小型貿易協議”,內容涉及“農產品、乳制品等關鍵領域”,預計印度政府“很可能會作出讓步”。熟悉印度經濟情況的人都知道,農產品和乳制品非常敏感,多年來印度政府從未簽署過任何可能影響這兩大行業發展的協議。如果連這樣的“關鍵領域”都讓步了,不僅標志著印度政府未來很可能在更多問題上作出妥協,而且還可能給之后進行的印歐貿易談判帶來不利影響。即便以上這些僅僅是傳言,也勢必會在行業內部產生震蕩,波及食品出口戰略計劃。
再來看內部。
食品行業不僅與農業息息相關,還與制造業關系緊密。莫迪希望將印度食品行業打造成為國際市場上的佼佼者,不僅需要在種植環節上下功夫,還需要建立起完整的、成體系的工業鏈條,以此支撐食品出海的每一個環節。在這一點上,印度顯然也面臨著不少困擾。
2020年,印度政府推出生產關聯激勵(PLI)計劃,以吸引外國企業在印度發展業務,推動印度盡快升級為制造業中心。該計劃投資約230億美元,重點關注食品、航空、汽車、電子、制藥和紡織等14個部門。然而,計劃并沒有奏效。在截至2025年3月的2024/2025財年,制造業在印度GDP中的占比不升反降,從計劃啟動時的超過15%降至14%。許多人猜測,鑒于結果令人失望,印度政府不僅不會延長該計劃,甚至隨時可能叫停。
莫迪政府處理問題的方式也頗具爭議。仍以食品行業為例,面對行業疲軟現狀,印度政府幾乎沒有從自身尋找問題,更沒有提出諸如改善營商環境、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給予企業稅收減免支持等計劃,反而頻頻祭出貿易保護主義大棒,比如以“未滿足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要求”為由,拒絕日本、斯里蘭卡、土耳其、孟加拉國等國的進口食品。此舉一度成為爆火的網絡“梗”,網友調侃,“干凈又衛生”的印度終于在進口環節學會“食品安全監督”了。
從農產品生產到制造業升級,再到擴大出口,讓印度食品走向全球餐桌的難度不小。對于當下的印度而言,與其全產業鏈發力,“廣撒胡椒面”,不如從源頭做起,先解決最根本的食品安全問題。“先讓人吃得放心,再談征服世界”,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