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計劃投入1750億歐元用于研究和創新助力轉型
作為下一輪歐盟長期預算(2028-2034)的一部分,歐盟委員會提議將研究與創新框架計劃的預算增加一倍,達到1750億歐元。新的“地平線歐洲”計劃將提升歐洲的競爭力,并資助解決現實世界挑戰的解決方案,從支持醫生的人工智能,到保護農民的衛星,再到更清潔、更智能的出行、生活和工作方式。 新項目將以卓越科學、競爭力與社會、創新和歐洲研究區(ERA)這四大支柱為基礎,支持前沿研究和創新,吸引和培養研究人才,促進國際合作,并將科學與社會聯系起來。
美國商業聚變公司成功驗證仿星器磁場整形核心能力
7月31日,美國仿星器商業聚變公司Thea Energy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其研發的 “Canis” 3×3 高溫超導(HTS)平面線圈陣列成功驗證了仿星器磁場整形的核心能力,閉環控制誤差僅0.56%~0.60%,突破了傳統模塊化線圈的技術與成本桎梏,為商業化聚變裝置開辟了新路徑。Thea Energy下一步將測試瞬態磁場控制與失超保護,為Eos的集成與Helios(聚變試點裝置)的規?;於ɑA。
英國政府補貼6.5億英鎊普及電動汽車
英國政府通過價值6.5億英鎊的電動汽車補貼計劃(Electric Car Grant,ECG),對四款Citron電動車型(-C3、-C4、-C5和-Berlingo)進行每輛1500英鎊的補貼。這項補貼是政府計劃的一部分,旨在通過降低電動車的擁有成本、支持汽車產業并擴大英國充電網絡(過去一年中已增長27%),來推動電動車的普及。英國政府總共投資了45億英鎊以支持這一轉型。
日本初創公司聯合QST開發鋰同位素純化技術
同位素分離和提純是核聚變發電的必需技術。目前,日本初創公司LiSTie正聯合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QST)開發鋰同位素(Li)的純化技術,基于固態電解質陶瓷膜(LLT)的鋰同位素電化學分離技術,利用鋰同位素(Li和Li)在特定固體電解質陶瓷膜中的離子傳導速率差異實現分離。LiSTie希望通過鋰電池回收讓這項技術變得更加成熟,從而提高日本的能源自給率。
美國太空軍將測試量子慣性傳感與激光通信技術
7月28日,美國太空軍(United States Space Force)宣布,X-37B空天飛機第八次任務(OTV-8)計劃于2025年8月21日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搭載SpaceX獵鷹9火箭(USSF-36)。此次任務將開展多項尖端技術驗證,包括全球性能最強的太空量子慣性傳感器和激光通信實驗。量子慣性傳感器技術通過探測原子旋轉與加速度實現自主導航,無需依賴傳統GPS等衛星網絡,可在導航信號拒止環境下保障航天器精準定位,能顯著提升美軍太空資產面對現有及新興威脅時的導航韌性。
德國開發實時測量技術,顯著提高電池效率和安全性
德國弗勞恩霍夫制造技術與先進材料研究所(IFAM)開發了一種新型實時測量技術,對傳統阻抗譜進行了改進,能夠在電池工作時實時監測其內部狀態,捕捉每秒高達一百萬次的測量數據,顯著提高電動車(EV)、可再生能源系統以及未來環保電動飛機、航運等安全關鍵行業中使用的電池的安全性、效率和壽命。這種動態阻抗譜技術不僅適用于鋰離子電池,還可以應用于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鋰硫電池等未來電池技術。
英法成功發射微碳衛星改變氣候監測方式
由英國航天局和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共同開發的微碳衛星(MicroCarb)于2025年7月26日成功發射,標志著英法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重要合作。微碳衛星將以650公里的高度運行,能夠以2公里x2公里的分辨率繪制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圖,對于理解全球7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至關重要。預計微碳衛星的首批數據產品將在一年內發布,這些數據將為國際氣候評估和未來衛星任務提供支持。
OpenAI推出兩款gpt-oss開源模型
OpenAI發布了自2019年以來的首批開源模型gpt-oss-120b和gpt-oss-20b。這兩款模型支持模擬推理、工具使用和深度定制,可在本地硬件上運行。gpt-oss-120b擁有1170億參數,每token 51億參數;gpt-oss-20b有210億參數,每token 36億參數。兩者均配備可配置的思維鏈,性能接近OpenAI的云模型,但運行條件不同,前者需80GB內存,后者可在16GB內存的消費級設備上運行。
Anthropic推出Claude Opus 4.1模型,程序編輯能力提升
在OpenAI即將發布GPT-5模型之前,2025年8月6日,Anthropic搶先推出Claude Opus 4.1模型,以提升其在代理任務、程序碼編輯和推理方面的能力。相比此前推出的Opus 4,Opus 4.1在基準測試SWE-bench Verified中的程序編輯能力提升了2個百分點,達到74.5%,其深入研究和資料分析技能也有所改善,尤其在細節追蹤和代理式搜尋方面表現更佳。
英、日科學家將量子運算錯誤率降至新低
牛津大學和大阪大學的科學家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成功將量子運算錯誤率降低至歷史最低的0.000015%。這意味著每670萬次運算僅出現一次錯誤,顯著優于2014年他們創下的每百萬次運算一次錯誤的記錄。研究團隊采用了“離子阱”作為量子位元(qubit),而非傳統的光子或量子點技術。這項研究被視為向實用、公用事業級量子運算邁出重要一步,為量子計算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特別是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