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當前時點展望,經濟增長仍面臨挑戰壓力,向好基礎有待進一步鞏固。財政政策如何“更加積極”,將在哪些重點領域發力,備受關注。專家認為,下一階段,有關部門將進一步抓好既有政策落實,加快政府債券發行使用,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加強民生保障。同時,積極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出清。
加強民生保障
財政政策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在財政收支矛盾仍較突出的情況下,財政政策將更加注重精準發力,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加強民生保障。
實施育兒補貼制度,今年初步安排預算900億元左右;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對因免保育教育費導致幼兒園收入減少的部分,由財政部門綜合考慮免保育教育費在園兒童人數、所在地保育教育費生均實際收費水平等情況補助幼兒園;發放失能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近期推出的一系列舉措,彰顯財政政策的民生溫度。
京東集團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說,上半年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衛生健康三大民生類支出增速分別達到9.2%、5.9%、4.3%,均高于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4%的增速。同時,上半年側重民生兜底及政府運行的國債、地方一般債發行進度快于側重項目建設的專項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財政支出向民生傾斜。
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支持擴大內需,也是下階段財政發力的一大方向。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近日在《學習時報》發表署名文章稱,強化財政與金融政策協同聯動,出臺實施重點領域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財政貼息政策,更好滿足消費需求。
當前,多家銀行正積極組織貸款貼息政策落實工作。建設銀行表示,將切實做好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的傳導落實,讓消費市場參與方更便捷地獲得政策紅利。
加快政府債券發行使用
在財政政策“工具箱”里,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是穩投資促增長的重要工具。
一組數據證明,用好債券資金已見實效。上半年,全國發行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和專項債券2.6萬億元,支持地方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建設;下達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預算6583億元,有力支持“兩重”項目建設和“兩新”工作;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完成四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補充工作,提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當前,需用好用足既定財政政策工具,推動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及時發揮地方債特別是專項債穩投資、擴內需的重要作用。”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院長袁海霞表示。
盡早發揮政策效力,加快政府債券發行使用是一大重點。華創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周冠南預計,8月、9月將是政府債供給高峰。在新增專項債方面,截至7月末新增專項債已發行2.78萬億元,占全年額度的63%,為歷史同期偏快水平,預計到三季度末全年新增專項債發行進度有望達到88%。
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副主任唐龍生表示,將按計劃如期完成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任務,切實保障“兩重”“兩新”項目實施。
在財政增量政策方面,中泰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預計,有關部門將根據前期政策效果相機抉擇是否進一步加大力度,并密切跟蹤國際經濟金融形勢對國內的影響傳導,常態化、敞口式做好政策預研儲備。
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出清
自一攬子化債“組合拳”推出以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置換工作扎實推進,取得積極成效。2024年的2萬億元置換債券已于當年發行完畢,2025年上半年全部使用完畢;2025年的2萬億元置換債券截至6月末已發行1.8萬億元,占全年額度的90%,已使用1.44萬億元。
“下一步,財政部將持續抓好包括置換政策在內的一系列增量化債支持政策的落實落地,充分釋放增量化債支持政策效應,為促進我國經濟行穩致遠提供有力支撐。”財政部預算司一級巡視員、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主任李大偉7月25日在財政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化解債務風險仍是財政領域的重要工作。決策部門明確要求,積極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嚴禁新增隱性債務,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出清。
“這表明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保持‘零容忍’的高壓監管態勢,并對城投轉型提出具體要求。”周冠南認為,需逐步、分批推動融資平臺退出,以防發生系統性風險,并要求融資平臺剝離地方政府融資職能,真正實現業務的市場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