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8月4日)亞歐時段,WTI連續3日下跌,今日跌幅為1.16%,交投于66.55附近,OPEC+的增產決策,疊加地緣政治與經濟政策,共同形成了油價“震蕩偏弱、下行壓力主導”的預期。
地緣政治風險與供應不確定性的平衡
盡管OPEC+增產直接增加供應,但俄羅斯石油出口存在潛在風險,印度從俄羅斯購買石油可能受制于美國。印度從俄羅斯日均進口175萬桶,占其總進口量的35%,作為俄羅斯原油的主要買家,明確表示將繼續履行長期合同,不會因美國威脅而停止采購。這一立場雖緩解了市場對供應中斷的擔憂,限制了油價跌幅,但未能逆轉下行趨勢。不過,美國對伊朗和俄羅斯的進一步制裁仍被視為潛在上行風險,只是暫未構成實際沖擊。
經濟政策與需求預期的博弈
美國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對油價形成雙重壓力:一方面,直接加征關稅可能抑制全球經濟增長,進而拖累石油需求;另一方面,美國威脅對俄羅斯原油的買家征收100%二級關稅,試圖通過限制俄羅斯收入迫使烏克蘭局勢降溫,但實際效果因印度等國的抵制而受限。高盛等機構指出,美國經濟疲軟可能加劇需求下行風險,上周五公布的非農就業數據就低于預期,而OPEC+的增產則進一步加劇了遠期供應過剩預期,強化了油價下行壓力。
短期:供應增加主導價格下行
OPEC+的增產決定直接導致油價周一繼續下跌(布倫特原油跌0.28至69.23美元/桶,WTI跌0.46%至67.01美元/桶),延續了上周五的跌勢。市場對供應過剩的預期強化了空頭情緒,尤其是阿聯酋的額外增產(占全球需求的2.4%)進一步放大了供應寬松信號。不過,印度表態繼續采購俄羅斯原油抵消了部分影響,使油價跌幅有限,未能改變短期下行主導的格局。
中期:供需博弈與政策風險交織
供應端:OPEC+的增產計劃可能在9月后暫停,因高盛預計OECD庫存將加速累積,季節性需求支撐消退。但若美國頁巖油因油價低迷迫于生產盈虧平衡點而減產,OPEC+可能調整策略,甚至考慮進一步釋放剩余166萬桶/日的產能,這將持續對油價形成壓制。
需求端:美國關稅政策與經濟衰退風險構成主要下行壓力。高盛預測2025年Q4布倫特均價64美元/桶,2026年降至56美元/桶,部分基于對需求增長放緩的判斷。然而,若印度等新興市場需求韌性超預期,或地緣沖突升級導致供應中斷,油價可能出現短期反彈,但難以扭轉中期偏弱趨勢。
長期:市場份額爭奪與結構性過剩
OPEC+的增產策略旨在通過低價擠壓高成本產油國,如美國頁巖油,重塑全球石油版圖。美國頁巖油企業因關稅推高設備價格,成本上升,和油價低迷,已削減資本支出,活躍鉆井平臺數量下降,產量增速放緩。這一博弈可能導致油價長期處于低位區間,長期下行壓力顯著,而OPEC+內部的團結,沙特與阿聯酋的協同將是政策執行的關鍵。
高盛維持油價預測但警告風險,認為OPEC+政策靈活,但美國關稅和經濟疲軟可能加劇需求下行,進一步鞏固油價下行壓力。
荷蘭國際集團(ING):若印度停止采購俄羅斯原油(影響170萬桶/日),可能消除2024-2026年的供應過剩,但這一情景概率較低,意味著過剩格局難改。
銀河證券:遠期累庫預期限制油價上行高度,預計布油在68-72美元/桶區間震蕩,凸顯震蕩偏弱特征。
總結
OPEC+主動擴產以爭奪市場份額,疊加美國關稅政策壓制需求,共同推動油價承壓下行,地緣風險與印度等國的采購韌性雖提供底部支撐,但力度有限。短期內,供應增加主導價格走勢;中期需關注OPEC+政策調整與美國經濟數據,下行壓力仍是主調;長期則取決于OPEC+與美國頁巖油的博弈結果,整體呈現震蕩偏弱、下行壓力主導的態勢。
北京時間17:17,美原油現報66.59美元/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