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6月30日簽署行政令,解除對敘利亞的制裁。
外界認為,此舉拋棄了美國數十年來對敘利亞實施的懲罰性政策,全面放開對該國的經濟和金融限制,為掌權僅半年多的敘利亞新領導人送上強力支持。
繼轟炸伊朗核設施、連催加沙停火后,又給“中東心臟”注入“強心劑”,特朗普將在中東棋盤上布新局?
意味與考量
據白宮消息,特朗普當天所簽行政令包含三項要素,即一個“解除”、兩個“評估”。
其一,將放寬對某些商品出口敘利亞的管制,并免除對敘利亞接受某些外國援助的限制。
此前,美國財政部已發布涉及敘當局、敘中央銀行和國有企業的往來許可,美國國務院也發布了為期180天的制裁豁免。
其二,評估是否將敘利亞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移除,并推動聯合國解除對敘制裁。
其三,重新評估是否繼續將敘政權領導人艾哈邁德·沙拉及其領導的“敘利亞沙姆解放武裝”列為“國際恐怖分子”和恐怖組織。
特朗普簽令解除制裁并非突然之舉,而是兌現5月在沙特會晤敘政權領導人沙拉時作出的承諾。
但是,在美國輿論眼中,此舉仍令人震驚。
美國對敘制裁已維持長達40多年,特朗普為何現在“無條件”取消?
白宮對此解釋稱,此舉是為了支持敘利亞重建,使其走向繁榮、穩定與和平。用特朗普的話說,這是給敘利亞一個走向偉大的機會。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劉中民分析,特朗普給敘新政權送上“大禮包”有多重意味和考量。
第一,延續推翻巴沙爾政權的政策。
自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對敘政策核心始終是推翻巴沙爾政權,而沙拉領導的武裝是去年12月推翻巴沙爾政權的核心力量,解除制裁是這一政策的延續。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此次并未尋求撤銷第一任期內為制裁巴沙爾政權而出臺的所謂《凱撒敘利亞平民保護法案》。
第二,與沙特合作將敘利亞納入美沙陣營,推動敘現政權領導人及其武裝脫離恐怖主義色彩,走向溫和化。
美國與沙特在敘利亞問題上存在合作關系,沙特支持同屬遜尼派的敘利亞現政權,特朗普解除對敘制裁也與沙特居中協調有關。
還有分析指出,敘利亞的阿拉伯鄰國已迫不及待地想要重建敘利亞,解除制裁將提供經濟上的獲利機會。
第三,進一步削弱伊朗及其領導的“抵抗軸心”,甚至徹底消除敘利亞再次倒向伊朗的可能性。
敘利亞巴沙爾政權曾是伊朗領導的“抵抗軸心”中樞,使得伊朗能夠通過敘利亞支持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等反以武裝,美國解除制裁旨在籠絡反感伊朗的敘新政權,防止敘利亞再次成為伊朗代理人和反以中樞。
第四,為以色列與敘利亞實現關系正常化鋪路。
美國輿論指出,特朗普政府正在努力應對中東動蕩局勢,希望重拾第一任期推出的《亞伯拉罕協議》,加大力度改善以色列與阿拉伯鄰國的關系。
有消息稱,以色列有意與敘利亞、黎巴嫩建立外交關系,以敘已開始進行接觸。
“在通過海灣國家推動《亞伯拉罕協議》受阻的情況下,特朗普可能采取迂回策略,將敘利亞作為新的突破口。因為敘利亞新政權亟需解除制裁以獲得外部支持,且無太多民族主義包袱,有可能作出妥協。”劉中民說。
機遇與挑戰
敘利亞過渡政府外交部門負責人阿薩德·哈桑·希巴尼周一表示,美方行政令標志著敘利亞戰后復蘇迎來“歷史性轉折點”。
由于常年飽受戰亂,敘利亞約90%人口處于貧困狀態,國家重建或需投入數千億美元。
敘利亞大馬士革大學教授易卜拉欣·達拉吉說,解除制裁對于敘利亞改善投資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非常重要。
查塔姆研究所中東和北非項目副研究員尼爾·奎利亞姆指出,美國取消制裁將解凍敘利亞的國際資產,使外國企業能夠重新進入建筑、能源和貿易等關鍵領域,并恢復大馬士革進入全球金融體系和信貸的渠道。
“敘利亞百廢待興,美國解除制裁能為其紓解資金困難,為其重返國際經濟體系掃除障礙,有助于敘利亞重建。”劉中民說。
之前,美國宣布將松綁對敘制裁后,歐盟也隨之采取類似舉措。
但美國輿論指出,解除對敘制裁很難一蹴而就,過程可能十分漫長,部分措施或需美國國會批準才能全面實施。
劉中民認為,即便制裁解除,敘新政權未來仍面臨內外挑戰。
內部,面臨身份轉型難題。
一方面,為改善生存環境,敘新政權轉向溫和化,走實用主義道路,包括向沙特靠攏,采取親美、親以政策,以融入國際社會。
另一方面,其又背負身份污點,需要與極端主義切割,清除自身恐怖主義色彩。
“敘新政權需要平衡這對矛盾。”
美國此次雖然撤銷制裁,但仍未給敘政權領導人沙拉及其武裝摘除“國際恐怖分子”和恐怖組織的“帽子”。
有放手也有保留,“說明美國對敘新政權的恐怖主義極端色彩不會聽之任之,但也反映了美國政府對敘政策的矛盾性和爭議性。”劉中民說。
外部,仍難擺脫大國角力場的命運。
美國、沙特、以色列、土耳其等外部力量對敘利亞新政權有不同訴求。
比如,以色列欲進一步擴大對戈蘭高地的控制,支持敘新政權的土耳其對盤踞在敘西北部的庫爾德武裝高度關切。
俄羅斯、伊朗目前雖處劣勢,但前者在敘有軍事基地,后者長期在敘經營,兩國也不會徹底放棄敘利亞。
“未來,敘利亞仍將是域外大國、地區大國復雜博弈的舞臺。”劉中民說,如何平衡各方力量對敘利亞新政權將是考驗。
戰爭與和平
一段時間以來,中東無疑是世界“風暴眼”。
先是爆發以伊沖突,后是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緊接著“閃電”停火。“12日戰爭”落幕后,已持續一周的停火仍被視為脆弱。
以伊沖突的“原點”——加沙戰火,已延燒近20個月,至今仍未平息。
盡管特朗普近日連催加沙停火,但以色列依然我行我素。與伊朗“停戰”后,以色列回頭又炸加沙,空襲黎巴嫩真主黨設施。
美國解除對敘制裁似乎是近來戰爭敘事中罕見的非軍事化舉措。
“近期,中東變化確實很大,地區正在重新分化組合。”劉中民復盤中東局勢時說。
地區大國中,沙特、土耳其處于相對有利態勢。其中,沙特的優勢地位最突出。新一輪巴以沖突以來,沙特順勢而為,采取溫和理性政策,與各方保持關系,遜尼派力量得到增強。
相比之下,伊朗處境不利,“抵抗軸心”被削弱。以色列雖有軍事優勢,但也面臨復雜困境。
劉中民指出,未來在中東地區,戰爭與和平的矛盾依然突出。
以色列與伊朗為首的“抵抗軸心”之間的沖突仍是地區不穩定因素。
劉中民說,以總理內塔尼亞胡為延續政治生命、逃避司法審判,不惜反復挑起沖突,加劇地區緊張局勢,而美國對以色列的約束力有限。
此外,以色列的地區霸權主義也將構成《亞伯拉罕協議》推進中面臨的核心困境。如果以色列不改變窮兵黷武的政策,加沙戰事無法結束,《亞伯拉罕協議》恐怕仍會跌跌撞撞,很難取得全面進展。
從和平角度看,沙特等阿拉伯國家引領的地區和解與經濟發展潮流則是另一條主線。
“中東合作發展勢頭不容忽視,甚至一定程度上超過戰爭和沖突,因此對中東局勢不必過于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