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季度論壇(2025年第一季度)在京舉行。論壇聚焦“積極進取的中國宏觀經濟”,與會專家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展開深入研討。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高培勇認為,從研判未來經濟運行的新邏輯角度來看,有四個方面的認識需要深化。第一,我國宏觀經濟運行邏輯發生深刻變化,內需不振與預期偏弱等問題交織疊加,經濟問題呈現多重性和復雜性。第二,宏觀調控目標設計邏輯發生深刻變化,過去的調控目標具有單一性,而當前必須兼顧多元目標。第三,宏觀調控手段配制邏輯發生深刻變化,面對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目標,僅依靠短期政策難以形成可持續的穩定預期,需要將改革作為根本手段。第四,宏觀調控著力點選擇邏輯的深刻變化,傳統擴張政策著力于投資于物,而當前強調投資于人,從投資拉動經濟轉向消費拉動經濟。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指出,發揮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決定性作用,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力。一是,宏觀調控方向從供給側發力轉向更加注重需求側求解。當前地方政府和財政體制仍以生產激勵為主,需要通過調整來激發地方政府抓消費、促消費的動力。二是,宏觀政策從側重生產端轉向注重消費端。過去制造業投資增長較快,未來需要通過釋放巨大的消費潛力,推動財政和金融政策向支持消費傾斜,促進我國向消費強國轉型。三是投資重點從投資于物轉向投資于人。圍繞人的需求擴內需,針對不同收入和年齡群體精準施策,重點在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領域加大投資,補齊短板,提升居民福祉,以實現可持續的需求擴張和經濟增長。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楊瑞龍指出,宏觀政策不僅要注意政策強度,還要關注政策效率。宏觀政策效應的發揮離不開地方政府,必須重視如何發揮地方政府放大政策效應的功能。尤其是當前應對外部沖擊,我們要重塑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動力機制,對地方政府官員激勵與約束需要對稱化,調整中央與地方的財權與事權,提高地方政府在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中的作用,提升地方的市場化融資能力。